四千二百一十七章 大开眼界的考察组-《军工科技》
第(2/3)页
离开能源中心时,周院士忽然停下脚步,望着远处连绵的光伏阵列:“小吴,你们在这里搞清洁能源,比搞武器装备更有意义。”
吴浩明白他的意思:“周院士,我们也是这么想的。电磁炮是为了保家卫国,而这些光伏板、储能电池,是为了让国家发展得更好。两者缺一不可。”
下午三点半,考察团抵达武器装备展示区。一片开阔的戈壁滩上,电磁炮原型机像一头钢铁巨兽,炮管直指苍穹。三十架“猎隼”无人机正在空中编队,时而组成防御阵型,时而分散成攻击姿态,引擎的嗡鸣在旷野中回荡。
“开始演示!”张小蕾一声令下,无人机群突然加速,朝着模拟海岛的靶标区域飞去。只见三架无人机投放出小型载荷,精准落在“海岛”的掩体里;另外四架则在空中盘旋警戒,一旦有模拟“敌机”靠近,立刻发射干扰弹拦截。
“这协同算法真不赖。”王总举着望远镜,忍不住赞叹,“三十架无人机,没有人工干预,还能这么有条不紊,不容易。”
“这只是基础版。”张小蕾调出实时数据,“完整版的蜂群系统能支持两百架无人机协同作战,而且具备自我修复能力,就算损失30%的兵力,剩下的也能重新编组,完成任务。”
最震撼的还是电磁炮试射。随着一声沉闷的轰鸣,一道肉眼几乎看不见的弹丸划破长空,五十公里外的靶船瞬间被击穿,升腾起巨大的水柱。观测屏幕上,弹道参数、弹丸速度、毁伤效果等数据实时刷新,精准得让人咋舌。
“初速2800米/秒,动能32兆焦。”张副总看着数据,倒吸一口凉气,“这威力,比现役的舰炮强多了。”
“我们还在攻关50兆焦的版本。”吴浩补充道,“一旦成功,就能实现百公里外的精准打击,而且成本只有导弹的十分之一。”
那位叫李哲的年轻工程师,此刻正蹲在无人机基站旁,目不转睛地盯着设备上的指示灯。魏兵悄悄走到他身后,发现他手里的笔记本上,画满了无人机的飞行轨迹图。“李工对我们的无人机很感兴趣?”魏兵的声音突然响起。
李哲吓了一跳,连忙合上笔记本:“魏主任,你们这无人机的抗干扰能力太强了,刚才我试着用便携设备发送干扰信号,一点反应都没有。”
第(2/3)页